稳定币发行商为什么要自建公链
早期稳定币大多依附在主流公链上运行,如今发行方更倾向于自建专用链,以掌握发行与结算的主动权。核心动因在于价值分配。
Tether每月处理超1万亿美元的交易,但交易手续费主要被公链收取。在Tron网络上,每笔USDT转账需支付约13~27个TRX(约3~6美元),按庞大的交易量计算,仅手续费一项就能带来数亿美元年收入,而这些收益都流向了Tron。
虽然Tether的利润极高,但其主要来源于利差与投资收益,与交易量无关。Circle也面临同样的情况,USDC每笔交易都要消耗ETH作为Gas,而Circle无法从中获利。
交易越多损失越大
Tether月交易量从2023年的几千亿美元增长到如今的万亿美元级,却依然无法从每一笔交易中获得直接回报。
这种“利润可见却触不可及”的状态,成为他们启动自建公链的关键原因。
技术层面的问题也在累积
以太坊费用高、速度慢;Tron成本低,但安全性与去中心化存疑;Solana快,但稳定性不足。对于全年无休的支付服务而言,这些问题都是硬伤。
普通用户在多链之间切换需要准备不同代币、使用不同钱包,跨链转账复杂且成本高。监管与合规模块也未能在现有公链中完全落地。
于是Circle通过Arc加入合规引擎,Stripe借Tempo实现可编程支付,尝试在体验和监管上形成差异化。
当利益、技术、体验与合规压力叠加,稳定币发行商走向自建公链几乎成了必然。
Stripe Tempo:中立且开放的支付架构
Tempo是由Stripe与Paradigm共同推出的支付专用链。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发行原生代币,而是支持主流稳定币(如USDC、USDT)直接作为Gas,这一设计既体现开放性,也是一种战略宣言。
Tempo的底层机制可在亚秒级确认交易,成本极低。系统支持多币种计费,导致在协议层面内置了复杂的代币管理与汇率逻辑。Tempo预设了支付功能模块,开发者可直接构建条件支付、定时结算、多方支付等场景应用。
在生态方面,Tempo已获得来自多个行业的合作伙伴,包括Anthropic、OpenAI、Shopify、DoorDash、Visa、Revolut等。Stripe的目标是让Tempo成为跨行业、跨区域的支付基础设施。
Circle Arc:垂直整合的自有网络
2025年8月,Circle推出Arc,一条面向稳定币金融的专用公链。与Tempo的中立立场不同,Arc采取了深度整合策略。
Arc使用USDC作为原生手续费代币,所有交易需用USDC支付,这直接增加了其使用场景,也让Circle能在交易层获得收入,实现价值闭环。
Arc还内置外汇撮合引擎,可在不同稳定币之间快速兑换,并实现亚秒级交易最终性。这些设计专为机构客户打造,进一步强化Circle在金融领域的竞争力。
通过自有链,Circle不仅提升了USDC的流通效率,也建立起围绕USDC的完整金融生态系统。
Tether的双链战略:Plasma与Stable
作为市场上最大的稳定币发行方,Tether在2025年推出了Plasma与Stable两个公链项目,展现出更激进的整合路线。
Plasma是一条由Bitfinex支持的Layer 1区块链,主打“USDT零手续费转账”,直接挑战Tron在稳定币流通中的地位。项目在2025年7月融资3.73亿美元,反映了市场的热度。
Stable则被称为“USDT的家园”,采用主链与并行链架构:主链负责结算,Plasma处理小额支付与微交易。USDT在该网络中既是交易媒介,又是Gas代币,使用更便捷。
Stable还推出了多种USDT版本
1、标准版USDT:日常交易;
2、USDT0:跨链桥接;
3、gasUSDT:网络手续费。
三者可1:1兑换,保持统一价值体验。
其共识机制StableBFT基于CometBFT(Tendermint改进版)开发,分离交易与共识传播,提升高负载场景下的稳定性。
Tether借助双链组合,构建出从交易、费用到跨链的完整生态体系。
科技巨头的入场:Google的基础设施布局
Google通过Google Cloud Unified Ledger(GCUL)进入稳定币基础设施领域。GCUL是一套企业级区块链平台,帮助银行和金融机构发行、管理与交易稳定币。
其优势在于与Google Cloud服务的深度整合。金融机构可以直接在GCUL上部署稳定币系统,无需自建底层架构。 Google自身并不发行或运营稳定币,而是定位为“卖铲子”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向所有参与者提供底层服务。甭管谁赢得市场,Google都能从中受益。
稳定币网络的新阶段
这些新链的出现,不只是对旧模式的替代,而是一次底层结构的重构。稳定币原本削弱了银行的角色,如今又逐步摆脱以太坊、Tron等公链的约束,掌握了交易与清算的主权。
新一代链具备更强的可编程性与实时性。在这些系统中,开发者可直接调用支付功能,快速组装出多维支付与结算逻辑。Arc等链的目标是把结算时间缩短至亚秒级,让支付真正“即发即达”。
互操作性也得到原生支持。跨链桥和原子交换机制成为协议内的一部分,使不同链上的稳定币能够像银行间转账一样自由流动。
价值链的重写
稳定币公链的兴起,本质上改变了价值流向。过去,银行、清算机构、卡组织层层抽取利润,如今这些收益开始由新的网络掌握。
Circle与Tether通过稳定币积累了庞大的无息资金池,将其投向安全资产,每年获得数十亿美元的利息。Tether在2024年第二季度利润高达49亿美元,主要来自这种收益。 自建公链后,它们不仅能获得交易手续费,更能在合规、外汇、企业结算等增值服务上实现收入多样化。
Tempo面向企业支付,Arc聚焦机构结算,这些功能的价值远高于单笔交易本身。
更大的空间在于应用层。当支付具备可编程能力,新的商业逻辑开始形成:自动发薪、条件支付、供应链金融等场景都能高效落地。
稳定币正在削弱传统银行在支付中的地位
长期看,银行将不得不重新定位,寻找新的金融角色。
当然这场变革也带有地缘色彩。美元稳定币的全球流通实质上是数字美元体系的扩张,各国的金融主权与监管政策也在随之调整。
稳定币推动的变革,是自复式记账法与现代银行体系诞生以来,对全球金融基础设施影响最深的一次重构。 从威尼斯商人的汇票,到罗斯柴尔德的银行网络,再到Visa与SWIFT,支付基础设施的每次迭代都扩大了市场边界。稳定币正延续这一脉络,成为全球金融系统的新基石。
稳定币公链的普及将进一步放大普惠性
只要一部智能手机,任何人都能进入全球支付网络。 跨境结算的效率也将被重新定义,即时结算让贸易与供应链资金流转更顺畅。 支付本身正在成为一种可编程数据流,为未来的商业创新打开新的空间。
2025年的到来,标志着稳定币从加密世界迈入主流金融领域。新的支付网络正逐步成形,一个更开放、更高效的全球金融体系正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