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条例RWA产业白皮书,香港与美国监管对比
香港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动作一直受到全球关注,《稳定币条例》以严格实名制和高门槛的监管方式,显示出在稳定币领域的审慎态度,RWA产业白皮书发布也推动了现实世界资产(RWA)代币化发展,RWA注册登记平台上线,这些动作揭示了香港在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平衡,而全球加密市场正呈现出明显分化,美国释放积极信号,而香港与新加坡则更多采取防御策略。

香港稳定币新规
香港《稳定币条例》建立了全球首个针对法币稳定币的监管体系,要求发行方必须取得牌照,实缴股本不得低于2500万港元,同时规定100%全额储备,并要求独立托管于持牌银行,每类稳定币需单独分配储备资产组合,保证资产隔离,交易透明。
条例对KYC实名制要求极高,持牌稳定币发行人需识别和核实每位用户身份,客户尽职审查数据需保存至少五年,非客户持有人仅在发现异常交易或涉嫌非法活动时需要进一步核查身份,监管强调风险为本的谨慎方式,稳定币在实际应用中受限,跨境支付难以覆盖匿名持有者,大部分Defi交互功能难以使用,竞争力与开放式稳定币存在差距,发行人还需遵守跨境法律要求,识别VPN访问防止绕过监管。
市场反应
条例实施当天,相关概念股出现回调,部分港股跌幅明显,牌照申请热度下降,首批牌照预计数量有限,以邀请制安排申请流程,而非公开统一提交申请。
美国监管对比
与香港、新加坡的严格监管相比,美国采取更包容的监管态度,通过“Project Crypto”提出让金融市场全面上链的构想,并在监管逻辑上从打击式转向支持全链条发展,覆盖从源头到应用的各类政策与服务。
RWA与银行数字资产业务
尽管稳定币监管严格,香港在RWA领域取得积极进展,RWA注册登记平台上线,产业白皮书提出资产筛选标准,强调稳定性、法律确权和链下数据可验证性,形成完整代币化服务体系,银行数字资产业务同样发展迅速,多家银行获准销售数字资产产品、代币化证券和提供保管服务,交易额显著增加,虚拟资产ETF也活跃,部分以太币ETF成交量突出。
香港严格的稳定币监管将链上自由流通受限,使市场发展受阻,港股概念股回落,但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而RWA和银行数字资产领域的突破,显示出香港在数字资产布局上的多元化策略,与美国的包容性监管形成鲜明对比,香港和新加坡的路径更加防御性,全球加密行业格局愈加美国中心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