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可验证运算平台Brevis是什么? 有什么用?

小编:小丢 更新时间:2025-11-20 09:59

Brevis是一个以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 ZK)为核心打造的可验证运算平台,目标在于突破区块链在运算上的长期限制。它让大量复杂计算能够在链下完成,并以数学证明的方式让链上节点在短时间内确认运算结果是否正确,让效率与信任可以并存。

Brevis的关键设计是把“链下计算能力”与“链上安全性”结合,让区块链不再受限于硬体速度,也不会因为计算量大而提升Gas成本。

ZK可验证运算平台Brevis是什么? 有什么用?

Brevis的两大核心组件

Pico zkVM

Pico zkVM是一套通用零知识虚拟机,能把任意程序转化为可验证的计算。开发者只需以Rust撰写逻辑,Pico就能在链下把程序执行完毕后生成一份ZK证明,链上智能合约只需验证证明即可完成整个流程。

这项设计让应用可以执行更多类型的逻辑:金融运算、数据分析、跨链查询甚至AI模型推论,都能以更低成本完成。

Pico zkVM的特色在于融合了通用zkVM与专用zkVM的优点。

1、兼具通用性与速度

2、透过模块化结构,把常见任务交给对应的Coprocessor加速

3、在实际运作中可以提升数十倍的运算速度

其模块化结构能够扩展更多功能,包括密集加密验证、AI推理加速、链上数据处理等,让开发者能构建出更复杂的应用逻辑。

ZK Data Coprocessor

传统智能合约无法直接读取大量历史数据,也难以跨链汇整资讯。ZK Data Coprocessor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存在。

它负责链下分析海量链上资料,并输出一份精简且可信的证明,让智能合约只需验证结果是否对应真实状态,而不必进行沉重的计算。

常见的使用场景

1、DEX依照用户以往的交易行为调整手续费

2、钱包依据使用纪录发放空投激励

3、RWA协议信任化追踪抵押比例、资产分布、参与记录等

Pico Prism:迈向实时证明的关键升级

在以太坊的长期技术蓝图中,ZK验证是推动扩容的核心。Brevis在2025年推出的Pico Prism,是推动区块链进入新阶段的关键里程碑。

Pico Prism展现出的性能让其成为首个在45M gas区块中达成96%以上实时证明(Real-Time Proving, RTP)的系统。

性能对比

指标 SP1 Hypercube Pico Prism 提升幅度
RTP覆盖率(36M gas, <10s) 40.9% 98.9% 2.4倍
RTP覆盖率(45M gas) N/A 96.8% 纪录首见
GPU成本 $256K $128K -50%
平均证明时间 10.3秒 6.04秒 提升71%
GPU使用量 160×4090 64×5090 降低一半

这项突破代表以太坊未来有机会以更低成本实现ZK验证,大幅提升整个L1和L2的处理能力。

已落地的区块链场景

Brevis已经在多个主流领域部署,包括Defi、RWA、AI、跨链等生态。

Defi

应用包含手续费折扣、奖励分配、用户行为分析等。

合作项目:PancakeSwap、Uniswap、QuickSwap、Aave、Beefy、Kwenta、Thena、JOJO Exchange。

稳定币与RWA

协助协议以更透明的方式发放奖励、追踪资产抵押状态。

合作项目:Usual Money、OpenEden、MetaMask USD。

跨链协作与再质押

支持Kernel、Celer、0G等基础设施,提升跨链互通性和安全性。

AI结果验证与隐私

协助Kaito、Kite AI、Trusta等应用验证AI输出内容,让生成式AI在保持隐私的前提下更可信。

Brevis的定位与优势

面向 传统ZK项目 Brevis
开发阶段 多停留在研究层面 已部署于30+协议
扩展能力 通用性与速度难兼顾 模块化结构兼顾灵活与效能
硬体成本 GPU成本高 Pico Prism降低50%
实际效能 多为理论指标 6秒级验证、96% RTP
用户资料 大多不公开 超过98,000用户、9,000日活
应用成果 测试网为主 $2.8B+ TVL成长、$224M+奖励发放

Brevis的整体定位更偏向web3的基础设施,致力于让链上应用具备真实可用的计算能力。

Brevis未来发展方向

1、推动以太坊主网深度采用ZK验证

2、将即时证明的GPU成本继续压缩到16卡级别

3、扩展更多L2网络、跨链生态与AI项目

4、结合隐私技术构建可验证AI

这些方向能够进一步增强区块链的运算能力,也让AI、金融、数据应用更容易在web3中落地。

Brevis的架构重塑了链上计算模式,让开发者不再受制于链上速度,也让应用可以执行更复杂且更具隐私性的逻辑。ZK技术的普及也会带来更大的生态成长空间,为web3打开新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本文所有内容及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不代表本站观点和立场。投资者应自行决策与交易,对投资者交易形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作者及本站将不承担任何责任!